编者按(深化改革述评之一)
为迎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光明日报今起推出“改革进行曲·系列述评”,将从教育、科技、文化、行政体制等多个维度,生动展示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改革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敬请关注。
关乎教育的改革,总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10月31日,继公布“最具实质意义”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后,北京市教委透露,年内将出台高考数学改革方案。同时,各地也在酝酿各类高考改革举措。
从探路而行的高考改革,到集纳万千民意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再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异地高考……从2012年岁末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教育经费占GDP4%发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的每一次出发、每一个动作,都指向教育发展的核心。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改革以前所未有之势跃进。
教育改革,向起点公平进发
亲眼看见“在高职录取时享受和京籍考生一样的加分政策,采用同一录取分数线,没有区别对待的政策”的规定后,张建军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过去几年,儿子的上学问题始终是压在张建军心头的“一座大山”,让这个在北京开了13年便利店的河南汉子心里发虚,“孩子要是回老家高考,教材不一样、环境不适应,咋办?现在可好了,搭上了‘异地高考’的头班车”。
教育的起点是公平,改革落脚点也是公平。异地高考破题,回应的是十八大报告中“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庄严承诺,是民众对教育最朴素的期盼。
尽管相距35公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成高子中心校的乡村孩子们,却能回答教室电脑屏幕上城里老师的提问——全国5万个教学点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不少农村教学点“缺师少教”的局面得以缓解。
今年9月,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学生徐国强迈进了清华大学。凭借60分的“自强计划”加分,他顺利考入该校水利水电工程系,“如果没有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我的清华梦很难实现”。这一年,国家“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进一步加大力度,覆盖了832个贫困县,指标由1万个增至3万个。
教育公平,如春风化雨润泽着神州大地。
教育改革,向质量提升探索
不久前,教育部两次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再度抛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问题:如何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
尽管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但“分数压倒一切”的现实让很多素质教育的追求和理念都显得尴尬——减负,更需要触及教育诸多领域的深层联动。
什么是有质量的教育?如何为民众提供有质量的教育?一年来,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提高质量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目标一致、统筹协调的系统工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关注共同基础,又关注兴趣特长;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
在职业教育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让职教师资培养有了章法,“高素质双师型”成为入职门槛;企业化、集团化办学成为探索方向,各省区市通过集团化办学,设立行业性职教集团400多个。
在高等教育阶段,中央财政下拨5亿元用于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新的支持。
一项项瞄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改革举措渐次出台,效果初步显现。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近10年,在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占同期授奖总数的64.8%,而在国家科研经费占比中,高校科研经费占总投入的11%,去年达到1170亿元,高校的科研投入产出效率最高。
提升教育质量,这一年我们全力奋进。
教育改革,向尊重个体全面发展努力
尽管消息落地已有数日,但在北京乃至全国,中高考改革话题持续发酵。
7天征求意见,收到电子邮件1350多封、传真120件、书信3封。当导引中国教育数十年的高考“指挥棒”开始调整方向,人们有赞同,有质疑,也有担忧。这场引发全民热情的讨论也证明,凡是指向教育本质规律、尊重个体全面发展的改革,每推进一步,都会让民众多一份对教育未来的期待。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翻开2013年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一连19问很是震撼:“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找准那些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成为着力点,取得实质性、历史性的进展?”……部长的思考回应了民众的诉求,回答了“教育为了谁”,那就是更科学地教和育,更理性地评与判,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教育收获更好的自己。
在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指导下,这一年,很多曾难以撼动的坚冰悄然融化——
教与学的方式在变。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十一中学的一堂实验物理课上,孩子们人手一台电脑,拖动屏幕上的电源、导线、电阻等并联、串联,搭起自己设计的电路。“满堂灌”变成“动脑筋”,教育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对人才的评价在变。10月底,清华大学宣布启动2014年自主招生,继续坚持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并将最高优惠降至一本线。
这一年,更多的人对这样的回归充满信心,“高考内容的变革,会上引高等教育人才评价制度、下启基础教育教学理念变革,找准了切入口,‘四两拨千斤’”。
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教育改革而言,一点一滴的努力会激发巨大的能量。
10月16日,一场《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的报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袁贵仁坦言改革任务依然艰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还没有全部纳入输入地财政保障和教育发展规划”等问题,是中国教育改革下一阶段需要着力解决的。
为了更好的明天,教育改革在路上。 (光明日报记者 邓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