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探索“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


广东东莞探索“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

发布日期:2011-07-27 15:52:14     浏览次数:2705

广东东莞探索“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 

  职业素养教育浸润中职学生

  这几年,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年年都闹“用工荒”。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清晰地认识到,企业缺少的不仅仅是员工数量,更需要能发挥作用的人才。一年来,教育局在全市职业学校中选取11所学校推行“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的探索,把企业所需求的职业素养教育前置到学校。今年9月,东莞市将把职业素养课程纳入11所职业学校的正式课表。东莞超过50%的中职在校学生,将提前感受职业素养教育为他们职业成长带来的转机。 

  “我们的职业素养课程给学生埋下了一辈子发展的种子,也让我们找到了教师应有的教学思路。”在广东东莞职业素养课程开发项目总结会上,东莞石龙职校教师邱爱军感慨地说。今年6月,为期一年的东莞市职业素养课程开发项目进入收官阶段。来自全市职业学校中的11所学校的120位职校教师和邱爱军一样,先期参与了东莞市职业素养课程开发项目。今年9月,东莞市将把职业素养课程纳入11所学校的正式课表。东莞超过50%的职校在校学生,将提前感受职业素养教育为他们职业成长带来的转机。 

  拨快停滞的素养时针 

  企业需要的不是混口饭吃的人力,而是人才。企业关注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巧、技术。快速学习能力、思维习惯、团队合作等能力成为企业看重的综合素质。 

  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是珠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按当地人的说法:“东莞只要堵车10分钟,全世界的电脑第二天都会全面涨价。” 

  但人力资源的不足也让社会各界忧心忡忡。东莞市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高管说:“我们企业需要的不是来打份工、挣份钱或者混口饭吃的人力,需要的是人才!但是进入社会的很多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基本等于零!那么,我们作为企业就要花大量时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素质。” 

  “遗憾的是,企业最看重的这方面能力与素质,我们以前没有足够关注。要改变现状,就得通过某种外部力量拨快停滞了多年的职业教育素养时针,刺激办学者、专业教师主动反思。”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黄金海说。 

  东莞塘厦理工学校校长巫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巫云结识了北京澜海源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顾问,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课程开发实验。 

  2009年10月,一年的实验结束,师生的变化让巫云倍受鼓舞。那些对知识学习完全不感兴趣、甚至上课就睡觉的学生,对于关乎自己未来发展的时间管理、人际关系处理、职业精神、团队合作等课程内容竟然如此痴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体验式互动竟然如此紧张而热烈。 

  东莞塘厦理工学院的做法,给黄金海心中久久思索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对接的问题一个明确的答案。为此,东莞市教育局找了一些校长、教师多次座谈,也和北京澜海源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研讨具体操作意见。 

  2010年年初,东莞市教育局决定:推行“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的探索。从全市25所职业学校中,选出第一批11所学校(后来其中两所学校合并)参与东莞市职业素养课程开发项目,每所学校选出12位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的课题。项目从社会需求和企业用人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课程开发打造一批具有职业素养的教师,并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 

  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安排不同的课程。一年级的5门课程有“成长的翅膀”、“个性场所与魅力”、“融入团队”、“让听者听懂你的心里话”、“时间与我同行”,目的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基础职业行为能力。二年级的5门课程是“创业精神”、“服务意识”、“如何销售自己”、“问题伴我成长”、“企业生存记”,目的是培养他们贴近职场中的思维应用能力,给他们的长久持续发展埋下思想的种子。三年级的“职业规划”和“成功面试”两门课是着眼当下与未来的关联,指导学生用自己现在的准备与企业未来的能力要求形成对接。 

  职业素养课程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一些学生进入学校或者进入企业时,对目标的圈定比较模糊。“成长的翅膀”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结束了纯学生与纯消费时代,进入了准职业人时代,开始了自己未来职业状态的准备。同时,课程给学生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管理自己,如何实践自己。 

  学生刚进入企业时往往心气高,希望最快速地做出业绩证明自己,都选择待遇高的工作,但后来发现,那需要整合很多资源,有一定的协调能力,与多部门打交道。对于学生来说,进入企业首先是在企业生存下来,之后才是发展。针对这个问题,“企业生存记”课,用大沙盘演练的形式,通过设定不同级别的企业任务,让他们找到20%的关键问题所在,寻找他们在新环境中的学习方法。 

  职业素养的老师按照企业培训的特点,每门课程要集中给学生上一天,4-6课时,集中授课使课程更有效果。学校在试验阶段把班级的班会课和德育课等相关课程调配到一起,集中上职业素养课。一些学校也把课程模块化,设计成每单元两课时。

  拯救学生也让老师自救 

  对于那些过去被分数评价边缘化的职校学生来说,知识学习一直是他们的“短板”,而当职业素养课程第一次闯入他们的生活时,他们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开启信心的钥匙。 

  陈秀春在东莞塘厦理工学校的讲台上教了18年语文,本想和其他所有退休老同事一样,松开紧绷了一辈子的神经,尽快离开那些让她头疼的学生以及激情早已不在的课堂,回家与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然而,学校的一次培训,却意外唤醒了她继续任教的激情。如今,被学校返聘的陈秀春已成为学校教师、学生眼中的明星。 

  在接触职业素养课时,陈秀春正担任学校2008级年级组长,一件事让她愁眉不展——联想集团要在该校设立“联想班”,为联想的服务体系培训工程师。当时,学校多方开始校企合作项目,相继开设了用友班、天新班等。陈秀春很清楚,企业以班级为建制预订的人才,不仅得按企业要求培养,而且学生毕业时还得接受企业的检阅,一旦不合格,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关系就可能“流产”。 

  职业素养课培训启动后,一向擅长以“铁腕”手段管理学生的陈秀春,将培训学来的企业真实案例或对比鲜明的照片,一个个抛给学生讨论。整个环节,她不提供任何标准答案,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第一堂课的尝试结果,大出陈秀春所料:平时,这些从不举手甚至点名都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观点。 

  这是一次特殊的体验,不仅仅对陈秀春,对学生们也一样。那堂课以后,陈秀春明显感觉到学生们变了——学生们的眼神里不仅有了对她的尊重,而且走在校园里学生们也开始冲她微笑,或是主动问好。而学生们也觉得,一向板着面孔的老师似乎一夜之间变和蔼了。 

  对职业素养有了深刻理解的陈秀春体会到,来自于企业中活生生的案例给学生带来了参与的动力和学习的乐趣。她说:“其实,这些孩子并不差,只是我们带着以成绩评价学生成败的惯性思维,导致这些被升学考试‘筛’下来的孩子,一直没有得到学校教育的尊重,也没有找到发挥其优势的途径。” 

  职业素养课程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未来需求,让他们反思现在该做些什么,该从什么地方做准备。试验期的“时间管理”、“问题解决”等课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优势和知识的不足,并主动去找解决的办法。 

  上完职业素养课后,陈秀春看到了这些文化基础薄弱、习惯了破罐子破摔的孩子的变化:在校园路灯甚至卫生间昏暗的灯光下看书的有他们,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学习的也有他们。一个学生对陈秀春说:“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毕业离校前的最后半年,我看的书比过去两年半还要多。”职业素养课后,这些孩子已经由学生转为不折不扣的职业人了。 

  “陈老师节日快乐!”2009年教师节那天,当陈秀春上完职业素养课正准备回办公室时,一个学生将一大束鲜花捧到她的面前。接过学生的花,陈秀春感动得差点落泪——毕竟,这是她在中职学校18年以来第一次收到学生送来的礼物! 

  “教了一辈子书,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职业学校学生!”陈秀春无法抑制内心的惊喜。过去一直认为职业教育是“老牛拉破车”的陈秀春,现在觉得,职业素养课不仅是拯救这些孩子的“灵丹”,同时也是职业学校教师自救的“妙药”。 

  “硬”技能也需要“软”养分 

  让参训教师根据课程理念及整体框架,自己开发课程,如同把教师们丢进茫茫大海里,给一个救生圈,任其遨游。这背后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觉醒。 

  职业素养课程开发,不给任何现成的课程,而是让参训教师根据职业素养课程的理念及整体框架,自己开发课程。课程的主干是教师们经过几个回合反复推敲自己形成的,这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很多教师并不适应。 

  “为什么不直接给我们课件让我们背,却让我们参与课程开发?这好像把我们扔到海里,只给一个救生圈,我们不知所措了。”东莞市职校教师向明提出过质疑。他说:“开始真是不适应,后来,我明白了。以前经历的是填鸭式的教育,老师填完我们,我们去填学生。这个项目让我们的教学观念觉醒了。” 

  谢道思是塘厦理工学校音乐教师,参与项目之前,他感觉自己是个“闲人”,学校除了举办一些节庆日活动时能用得上他,其他时间他几乎就是一个“省略号”。在职业素养课程开发项目中,他感觉自己被学生的热情推着往前走。他第一次开讲职业素养课程时,摆出几组反差强烈的企业员工精神面貌照片。一向上课睡觉或翘起二郎腿的学生,居然一个个悄悄挺直了腰杆,抢着评判每张照片上员工的表现。几堂课结束,谢道思还成了被科任老师称作“小魔王”的小邓的贴心人。以往见到老师就吹胡子瞪眼的学生小邓,远远地就冲到谢道思面前打招呼。小邓说,10多年来仇恨老师的原因,是小学二年级时因课堂说话被一位女老师当众打了一记耳光。谢道思感到是职业素养课程开阔了老师的眼界,也打开了学生的心扉。 

  如今,“职业素养”这个词不仅成了东莞市众多职校师生嘴里的流行语,而且许多学校沿着如何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方向开始了真刀真枪的各种新实验。今年年初,东莞市职校将企业的两条流水生产线搬进校园,建立由学生自行管理、经营的工厂,以此锻炼他们的准职业能力。 

  经过3年多职业素养课程实践的塘厦理工,培养了42名初具企业讲师能力的师资队伍。学生深受企业欢迎。还有一些企业认同学校的做法,直接要求学校培养班组长这样的基层管理者。职业素养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多赢局面。 

  职业素养课程开发在校园内的连锁反应,对于习惯了几十年教学传统的专业课教师来说,无疑也是一次艰难选择:是坚守传统传道授业方式不变,成为被企业、学生逐渐边缘化的个体,还是因时而变,走到职业教育改革的前台?这些专业课教师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是:强调学生“硬技能”培养的专业课,能否从职业素养课程中借鉴和吸收养分?首批完成培训的120名“种子”教师,将如何发挥更大的示范效应,让学生实现“软能力”与“硬技能”的同步培养,并让更多教师成为“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的职业教育内部改革的推动者? 

  今年3月东莞市部分职业学校尝试开设学生职业素养课以来,几乎所有其他教师,都自发去旁听备受学生欢迎的职业素养课,甚至一些专业课教师也悄悄地把职业素养课堂上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体验互动方式,引入到专业课教学中。 

  今年9月,职业素养课程将在东莞市公办职业学校中全面铺开。这让很多人都在期待一个答案:职业素养课程是否能像校企合作一样真正融入职业教育的血脉?

分享: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客服老师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客服老师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客服老师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客服老师四